如何写出对社会真正有益的通俗文章?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学术星球 Author 拙棘
编者按:信息爆炸、流量为王的时代,我们每天面临各种各样的文章和资讯。然而,好的文章不一定是专业术语、学术黑话的堆砌,也并非所谓的标题党、吸睛帖,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打破专业知识和普通民众之间的壁垒,如此,才是对社会真正有益的通俗文章!
作者简介:拙棘
文章来源:本文来源于公众号“学术星球”,转载已获平台授权。
01 爆款文章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学者如何才能在公共平台上写出大受欢迎的爆款文章呢?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迎合某种流行观点;
给出明确的立场;
在具体论证上要让人有不明觉厉之感。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许多人都把本该用来读完一条微博的时间花在了转发、评论上,读文章基本看个标题、瞄几个关键词闻闻味道就脑补出了作者的真正立场、通盘论证,然后直接开骂或引为知己。
人都是有心理弱点的,喜欢听符合自己心意的话,不想被道理说服从而改变观点,只希望找些道理来证明自己抱定的观点很有道理。再者,大部分人上网本来也就图一乐,不会把浏览网络文章当成严肃的学习时刻,于是在网上更加放任这种心理弱点,放纵自己的情绪,热衷站队,乐于党同伐异。
理解了这种用户需求,学者就知道该怎么写爆款文章了。
首先,必须找准客户群,迎合某种流行观点,最好还是能让人情绪激动的流行观点。所谓流行观点,倒未必得是最主流的观点,或官方观点;只要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细分市场”足够大,能养活作者,都可以算是流行观点。
其次,必须让人产生不明觉厉之感。
前面已经说了,许多人看学术文章并不是真的想听道理,而是只想找些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很有道理,因此,重要的不是文章所讲的道理有没有道理,而是看上去是否足够唬人。因此,爆款文章作者最重要的写作技能是给出一大堆文献综述,列一大堆数据、图表、史料,用一大堆术语(最好还是外文加中文翻译的形式)乃至缩写符号。
在实际阅读中,绝大多数读者不会也没有能力阅读专业分析,更无法判断这些分析是否可靠,作者是不是片面选取了对自己有利的材料,等等。因此,这些综述、数据、图表、史料、术语、符号最终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是知识可靠性的免检印章。(当然,最管用的免检标签还是学者的体制身份,比如“哈佛教授出来澄清了!1千克确实等于2斤”。)
很多人喜欢在朋友圈转发这种文章,这么做的好处是,自己支持的观点有了一堆别人看不懂(当然自己其实也看不懂)的高大上论证作为根据,于是,不仅别人无法反驳自己的观点了,自己的思想也因此显得深刻了。
除了不明觉厉,这种爆款“学术”文章还必须立场鲜明,能够用最简单粗暴的语言总结出核心观点。这种观点最好还是极端化、情绪化的,能挑动读者情绪而非刺激读者去思考。读者啃完真正给他思想启发的好文章未必会打赏,但读了让他情绪激动的爆款文章很可能进行打赏,因为此时他的心理状态容易引诱他进行“冲动消费”。
在整体的谋篇布局中,这种爆款“学术”文章往往以立场开头,以立场结尾,中间填上一大堆让人不明觉厉的学术黑话。
不过有些人之所以被充满学术黑话的文章吸引,并不是因为他们只想找些不明觉厉的说辞来为自己的观点助阵,而单纯只是因为缺乏学术判断力,没有阅读品味,习惯把晦涩当成深刻,把清晰等同于肤浅,迷恋肤浅的深刻感,看不上深刻的清晰感。
02 通识文章
如果我们关心的不是流量,而是想好好利用学者的专业知识,真正写点对社会有益的通识文章,我们又该怎么写呢?
首先,必须从常识性困惑起步。
通俗文章的读者是普通人,至多是不预设专业的、受过大学本科教育的普通人,要求再高就算不上通俗了。普通人没受过相关专业训练,他们的困惑是从日常生活、公共事件中生发出来的,是未经雕琢的、含混的。专业文章都是在专业内部写的,学者往往已经习惯了一系列专业槽的存在,乃至意识不到这些专业门槛,更意识不到自己的专业思考是如何从对日常困惑的精细化处理中发展出来的。
很多学者在日常生活中,在对当代事件的分析中显得很缺乏判断力,远不及一些头脑清醒的普通人。这类学者只会在专业内部学着说些黑话,对作为整体的世界、对自己的整个观念体系从没作过深入的通盘反思,看问题并不透彻,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浅薄、教条、自以为是。毕竟,很多学者本就不是从敏感多思、热爱阅读的少年自然而然走向学术人生的,他们的学术思考不是从切身困惑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他们只是因为各种巧合才进入了学术这个行当,进入行当后,由于不敏感,或者对思想问题本身没有兴趣,他们也不会反过来从专业思考出发,重新回去思考一些朴素的人生问题、日常困惑,他们的学术思考背后从来没有难以抑制的思想苦闷。
因此,并非只要学者愿意放低身段就能写好通俗文章。把专业槽去掉,要求学者从最朴素的困惑出发思考问题,这么做往往会暴露很多学者思想上的无能。他们并不了解自己专业是如何与其他专业、与日常思考勾连起来的,理不清其中层层叠叠、丝丝缕缕的线索,更抓不住主线,因此无法用几句大白话把日常困惑提炼出来,把普通读者引向专业思考,并以读者听得懂的话表述这些专业思考。
除了从日常思考出发,要写好通俗文章,还必须尽量用大白话。这甚至不只是写通俗文章的要求,学术文章同样要这么写,“如无必要,勿用术语”,这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写作美德,也是检验智识诚实的最好方式。
学者们可以反思一下:很多时候是不是自己想不明白、说不清楚了就想用术语来搪塞了?能用大白话把观点说出来的时候,是会产生一种清晰、透彻的感觉的,术语则无论如何都会有点隔。大白话凝聚着我们最确定、最可感的理解。大部分道理都没那么晦涩,都能——至少在某种层面能——用大白话讲明白。只有能用大白话讲明白,才能证明自己真正理解了相关观点。
当然,有些思考,特别是一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论证必须借助术语、数据分析才能进行。此时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的读者不是同行专家,他们是没有能力阅读这类内容的,因此用术语之类的写一大堆专业分析只会降低文章可读性,而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如果能用大白话、借助比喻把这些专业分析说清楚最好,若实在做不到,那不如直接把分析的结论说出来,具体的分析过程完全可以略过,给出文献源头即可。重要的是说清楚,“如果这一普通人看不懂但在业内已经被很多人接受的专业分析确实成立,那么我们的一些日常观点将要作出何种修正/两种相互冲突的日常观点孰对孰错”。
03 余论
几乎任何话题,如果作者真的吃透了,那他肯定都能以清晰的叙述逻辑、用大白话说出个大概。即便里面不得不掺杂一点专业分析,读者也很容易判断,这部分内容在整篇文章的论证结构里大致负责扮演什么角色,从而不会对文章的整体理解造成太大障碍。
好的通俗文章,普通读者读得下去,并能产生某种“终于把我想说却说不清楚的话说出来了”的通畅感,或某种“自己的零碎知识、零散经验竟然被有条理地组织起来了”的秩序感、惊异感;同时,专家也读不出破绽,并能从这寥寥几句大白话中看出这背后凝结着多少专业文献和透彻思考,如果让作者展开写,能扩充成怎样的大文章。
当然,无论是爆款文章还是真正优秀的通俗文章,它们在写作技术层面都是非常出色的,都明白自己的读者是谁,要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内容,应该以何种表达方式来讲述这些内容。就此而言,想写好爆款文章也很不容易。
青苗法鸣向全体青年学人进行长期征稿和专题征稿
一、征文大赛:
征文大赛以“娱乐圈违法犯罪问题的原因与规制”为主题,最高奖金800元。待10月31日收稿截止后,我们将组织评选。最终获奖结果将在11月上旬公布,并邀请获奖作者参加本主题的线上研讨会。线上研讨会记录将作为系列文章的“开幕式”进行首发。
大赛详细信息请点击:娱乐圈涉法问题有奖征文
二、长期征稿:
主要推送法学、文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学术类、思想类稿件,体裁不限,论文、时评、书评、影评、案例分析、译文等皆可。
以来稿质量为采用之标准,欢迎篇幅适中、论证详实、观点独到的稿件,来稿字数原则上不少于3000字。不对作者身份做要求,鼓励本科生练笔发声、交流进步。
为规范用稿,提高编辑质量和效率,来稿请以Word文档通过附件发至投稿邮箱:qmfmbjb@163.com,并在邮件标题注明“投稿青苗法鸣”,邮件正文中附上150字内的作者简介(内容不限,需包含作者姓名等基本信息,亦可附上照片)。对于所收稿件,我们会尽快安排评审,并在3天内回复审稿结果。
稿酬等详情请点击:稿酬有多好?够买一箱钟薛高!
三、专题征稿
请务必在来信标题中注明“专题征稿+主题”。专题征稿期限为:2021年8月11日-2021年9月30日,超出期限范围内的投稿仍然可收录,但不享受基础稿酬提高的福利。
本次专题征稿聚焦的选题有:
1.“集资”“打投”有关纠纷及法律问题;
2. 疫情防控中涉及的刑法问题分析;
3. 中美贸易战与国际法;
4. 互联网企业不正当竞争分析;
5.娱乐圈名誉权纠纷相关问题及反思;
6.洗钱相关法律问题;
7.运动员的就业保障问题;
8.个人破产法问题研究;
9.裁员与劳动争议;
10.劣迹明星的规制问题;
11.监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研究;
12. 校外办学的法律规制与分析。
稿酬等详细信息请点击:如何用知识获得超额收益?
本文责编 ✎ 小栩
本期编辑 ✎ 小盒
推荐阅读
联系我们
长期收稿邮箱:qmfmbjb@163.com
社群交流请添加公共微信:
公共微信1:qmfmggwx
公共微信2:qmfmggwx2
付费咨询与讲座请添加小助手微信:qfxzsggwx
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Fuermodian